张成仁:用匠心打造滇红茶的故乡

1938年秋,冯绍裘为开辟西南茶区,来到凤庆。他采了少量的一叶二芽茶叶制成红茶,其茶叶用开水浸泡后,汤色红浓明亮,香味浓郁。并将茶叶邮寄到香港茶市,这种茶叶被喻为红茶之上品,定名滇红。从此,滇红茶在临沧市凤庆县诞生了,凤庆县由此成为了滇红茶的故乡。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四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滇红茶制作主要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大的步骤。初制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过程。萎凋一般采用自然萎凋,就是用簸箕之类的工具盛茶,让茶叶在露天的条件下自然脱水,使得茶叶水分流失,枯萎。揉捻就是使用人力使得茶叶成条状,揉捻的力度和时间都是由人掌控,这个过程就要使茶基本具备色香味相协调的条件。发酵是把揉捻后的茶放在木制盆或桶里面,使得茶叶由绿色逐渐变成微红或菜花黄的过程。干燥就是高温烘焙,用一般用竹制的笼子放在火上慢慢使茶叶上的水分流失,这是固定茶叶外形的过程,也是防止茶叶霉变的过程。这四个步骤完成以后制成的茶叫做毛茶,现在的茶还不符合人们饮用的标准,但这个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障。在这个步骤之后,就要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就是“精制”,精制的过程就是使得茶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两个步骤之后的茶,才符合人们饮用的标准。

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 滇红茶的省级传承人为张成仁。多年来,张成仁专注倾心收集保护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到了一些珍稀、濒危茶树种质材料,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凤庆茶叶种植技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茶树种质资源保存数量由60多份达到1000多份。在参加凤庆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推广工作中,张成仁通过实施低产茶园技术改造,三年内指导茶农累计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实现了产量翻番,茶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目标;在茶园规划种植工作中,他总结出了“密植高产”的新茶园发展成功经验。他积极探索现代茶园管理技术,大胆尝试茶树冬修剪,探索机械采茶、除草、茶园免耕管理技术取得成功经验并普及推广。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茶叶高级工程师,张成仁时刻勇于创新,带头干事。他主动组织开展茶叶新工艺、新产品试验,带领团队先后开发了“经典58”、滇红金曲、高原红、中国红等滇红新产品。2006年研制成功的滇红“经典58”新产品,填补了没有特形滇红茶的空白,推动了产品升级换代,开发了红茶潜在的消费市场。2008年,该成果获得临沧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经典58”、滇红金曲荣获2009年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高原红、中国红等,以其独具特色的品质风格,深受消费者追捧,现已培育成高端市场产品。
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80年前,沿着茶马古道,凤庆向世界送上一缕“滇红”醇香。如今,茶产业成为了凤庆最重要的经济产业。多年来,凤庆县以茶兴业、以茶富农、以茶为媒,将茶产业的发展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秉持把凤庆建成世界闻名的“红茶之都”,“云南滇红茶,凤庆原产地”和世人景仰的“天下茶尊”战略目标,县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主要用于茶园建设、茶园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引进研发、科技培训、品牌宣传推介等重点环节。更重要的是,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特的相关要求,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突出茶产业聚力招商,不断提升红茶产业,由传统加工制造向茶文化旅游、庄园经济等新业态发展。绿色兴茶方能真正富民。近年来,凤庆县以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突破口,以建设安全、绿色、生态、有机茶园的发展方向,促进茶叶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强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高效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强化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大力加强以“茶路”“茶水”配套工程和提级改造为重点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茶园优质高效、茶农增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rexun/43086.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