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死亡气泡的数量有多少?如何鉴别?

在网上看到有些藏友认为,死亡气泡所占的数量比例,可以用于瓷器断代。余曾亲身做过实验,此说靠不住。死亡气泡的数量多少,跟两个因素有密切关系:(1)制瓷工艺(高温釉低温釉,釉料成分配比,釉面厚度等都有关);(2)保存环境,尤其湿度。鄙人曾亲自做过试验,十年前拿了几件文革瓷,因为是仓库旧藏,还用纸包着没有使用过,也都有厂货的落款,品质很不错,所以买来喝茶。经年累月地喝茶洗杯,如今相当数量的气泡(20%以上)已破裂,甚至多于一些保存较好的清三代瓷器的破泡数量。但是破泡的程度仅限于顶部开始出现针尖般的白色微小孔洞(200倍放大镜下),不变黄黑,也没有环境物进入(既然是喝茶,当然就包括茶水经年累月的浸泡)

但是,气泡死亡的阶段论是靠谱的,即:一开始先在顶部破一小孔,之后变旧,变黄、发黑,继而孔洞越裂越大,黄黑现象日益严重,同时,里面的物质成分跑出来,外面的物质成分侵蚀进去。至宋唐,部分气泡可以完全变为釉面的凹坑,里面长满结晶物,部分器物全身气泡皆破,也不罕见。

气泡炸裂现象也是靠谱的,这种炸裂是从胎体发出,波及气泡,炸裂后有形成类似豆腐花的聚集物。

目前已出现新仿清代瓷器满身遍布破泡的做旧方法,遇到也需小心。清早期始见有发黄和发黑的破泡,清代瓷器未见到所有气泡全破的情况,更无出现气泡完全消失变成溶蚀坑的。这类做旧瓷器未上过手,如果测光拍摄质量佳的话,或可见砂纸打擦痕迹,和酸蚀后的釉面失光现象。微观应该也能鉴别。

老化痕迹法,不能等同于破泡法,虽然看破泡是很重要的一条特征。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无氧化?(与环境的交融,环境物跑入)有无还原?(瓷器胎和釉的物质往外逸出)没有破泡的器物也可能是老的,这个观点是对的,也可以用泡温水放置百年看气泡是否破裂来验证。老瓷器被温水泡过之后,其气泡破裂的速度,远快于建国后瓷器经年累月的清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kx/29173.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