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六大茶类:绿茶、黄芽、黄小茶、黄大茶

我国最早的茶叶大都是加工成饼状,陆羽在《茶经·三之造》就记载茶有千万状,并将其分为八大种类。一直到明朝初期,散茶才流行起来。制茶的过程往往会有意外惊喜,六大茶类的诞生和制茶工序密不可分。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六大茶类的由来,天天喝茶的你知道吗?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黄茶于公元7世纪就有生产,但当时的黄茶不同于现在的黄茶,是一种自然发黄的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寿州黄芽”就是以自然发黄的茶芽制成而得名。而现在所说的黄茶类,是指经过改进,在绿茶的基础上,加入“闷黄”工艺,逐渐演变而来。在绿茶炒青过程中,鲜叶杀青如果不及时揉捻,或揉捻后不及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都会变黄,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过长,都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于1570年前后形成。

六大茶类的由来,天天喝茶的你知道吗?

黄茶是继绿茶之后出现较早的一个茶类,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有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甚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毛文锡《茶谱》也说过:“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皆散茶之最上也,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如果在杀青时候叶子多、火温低,叶色就会产生深褐色变化,黑茶就是这么来的。《明史?茶法》记载道:“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黑茶。《明会典》也说过:“穆宗朱载庆五年,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由此可知,黑茶发源于明代。

六大茶类的由来,天天喝茶的你知道吗?

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唐宋以来在历代王朝都实行“以茶易马”扩充军备,以茶治边,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停止,前后约有千年历史。最初的黑茶品质是在“船舱中”“马背上”形成的。唐宋年间盛产蒸青绿茶,为便于长期运输至西北边去,必须将散茶压缩体积,蒸制成团块,要经过20多天湿堆,期间茶抷也逐渐由绿变黑,加上长途跋涉,风吹日晒雨淋,茶叶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形成黑茶。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六大茶类的由来,天天喝茶的你知道吗?

红茶制法是在绿茶、黑茶基础上发展的。红茶是除了绿茶的第二大茶类,起源于1650年前后,由白茶晒制的实践,认识到白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出现红变,以及黑茶渥堆变黑的实践,认识到红茶发酵变红的技术。清朝后期,出现了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比如极具代表性的祁门红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

六大茶类的由来,天天喝茶的你知道吗?

陆羽的《茶经?七之事》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陆羽生活在唐代,这是目前已知对白茶称呼的最早记载。据后来考证,陆羽书中所指的白茶和现在的白茶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陆羽所言的白茶是指用白叶茶树的嫩芽加工制作的茶,而采用萎凋和干燥加工的白茶工艺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出现,清朝初期逐渐流行起来,两者概念不同。现在市面上的白牡丹和贡眉是后来产生的,最早的白茶只有白毫银针。

都说禅茶一味,品茶品的是情怀,是心境。沏一盏清茶,品人生百态,让生活慢下来,会有意外收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kx/24123.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