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300多年的挖泥寨土陶烧制工艺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在会泽县城东北郊区,有一个山青水秀的彝家山寨——挖泥寨。这个寨子不大,约500户人家,然而早在300年前,这个小小的挖泥寨就因其土陶制品遐迩闻名了。这里的泥,颜色白而微黄,粘性强而不易断裂,又含有相当分量的石英,具有抗腐蚀、耐高温和无有害杂质的特点,是烧制土陶器皿的上乘原料。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2005年的烧窑

这里的彝民祖祖辈辈继承了烧制土陶的传统,并一代一代沿袭下来。至今,挖泥寨已经成为一块“点泥成金”的宝地。据有关史料记载,会泽县挖泥寨的制陶历史,自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算起,至今已是300多年。烧制砂锅、茶罐的创始人叫邓伯生,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地区)武明州万安二都人氏。康熙年间,东川(今会泽)铜、铅矿产业兴旺,大批湖广湘黔商人陆续进入东川办矿经商。邓伯生到东川后,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带,后来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适宜烧制土陶器皿,便率先举火试制。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拉坯

最初,只是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之用,颇受矿厂欢迎。但邓伯生毕竟孑然一身,生产、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即返湖南。以后铅罐烧制中断,当地彝民虽试烧数窑,但因技术不佳,火候掌握不准,质量终未过关。东川府官和矿冶厂方只得派人到湖南再次把他请来。邓伯生再次返回时,还邀约了其表兄林姓、姜姓连同家属一举南迁,定居会泽挖泥寨。邓伯生从湖南带来了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了牛尾窑、回风窑,扩大了铅罐生产。从此他与当地彝民朝夕相处,日久感情笃厚,便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以后又有钱、苏二姓也掌握了制陶工艺。邓伯生身怀绝技,触手成器,点泥成金,火中取宝,世代相传,造福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挖泥寨土陶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也逐步改进,继而又烧制出砂锅、茶罐、瓦盆、瓦罐等生活及生产用品。这些质量上乘的土陶制品一上市,很快便销路大开,甚至四川、贵州商人也远道前来收购。一时,小小的挖泥寨名声大噪。邓伯生也被世人尊称为“砂锅邓”。沧桑巨变,斗转星移,衍变至今,挖泥寨已能烧制花瓶、花盆、茶壶、茶盅、双胞油盐缸、五梅花香料杯等。这些器物造型古朴,油彩沉着,折射出彝族山民朴实善良的品性和人格。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装窑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各种茶罐

如今,挖泥寨不仅男人是做土陶的能手,女人也是做土陶的一把好手。男人整体把握做土陶的主体部分,女人精工细作,做土陶的附件,如砂锅的耳子、提手,茶罐把手等等,呈现出一种家庭小作坊和谐分工劳作的温馨氛围。至2005年鼎盛时期,只有500多户人家的挖泥寨,烧制土陶的窑子达到60多个,开发的几十种土陶系列产品,如砂锅、茶罐、茶盅、花瓶、花盆等,不但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在昆交会上展销,受到国外的关注,部分产品已经陆续进入国际市场。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新出窑的产品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刻画的土釉水杯

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各式新花瓶

会泽挖泥寨土陶是会泽彝族土著居民300多年来世代传承的工艺,是当地彝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纯手工制作,用高温烧制、精工独到,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器物造型古朴,油彩沉着,无一不折射出彝族山民朴实善良的品性和人格。2013年6月,会泽挖泥寨土陶制作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赵剑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kx/17266.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