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资江河与毛板船的茶文化故事

编者按:资江是近代以前新化对外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新化茶叶外输的主要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证资江河与毛板船的茶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考证了资江河与毛板船对新化茶叶的重要性,论述了运输过程所产生的具有新化特色的茶文化历史,以及对新化茶叶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新化县属山丘盆地,以山地为主,陆路交通险要。资江河穿越新化县境,是古代和近代的重要交通要道,对外交往主要沿资江上、下游扩散。资江是新化的母亲河,也是新化茶叶的地理基因。新化茶叶沿资江出境,促进了新化茶叶的繁荣。

民国以前,作为交通要道的资江,航运非常发达,一直是湖湘大地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资水发源都梁,从城步、新宁至武冈州,北过邵阳县,以次纳夫水、邵水、云泉水,西过新化县纳白洋等溪,流经安化境,又纳山溪水十数条,南合伊水,北合善溪,入益阳界,又纳四里河、桃花港、兰溪等十余水,入洞庭湖。源流长一千八百里,江面宽一、二里不等,四季皆有水通舟楫(见《湖湘文库--陶澍集 御书印心石屋恭纪》)。”大宗货物都从资江船运出境。新化主产的煤、矿石、土纸、茶叶、玉竹、沙罐、石灰等都从资江运至汉口等地出售。新化茶叶于资江出境后,与其它物资运到汉口出售不同,而是从汉口沿“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一直跨洋过海,或穿山越水,走向世界各地,所以,我们把资江称之为“资江茶道”。

在这条茶道当中,产生了很多与茶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在行船过程船夫的号子声中,成歌于清代时期的《资水滩歌》中关于茶的歌谣有:“学堂岩上来观看,十里茶亭口也干”“琅塘有个卖茶客,至今没有回家乡”“千猪百羊万石米,城内城外一船茶”“山西来了买茶客,桥溪开了卖茶行。八卦滩上乌须坝,只见东坪好茶行。”“老板船靠黄牯坳,个个到此吃茶汤”“五里三路杨木洲,召集此处修茶庄”“三仙姑娘化溪会,路走十里有茶香”。《资水滩歌》描述的是资江河沿岸的景物、风光、物产及人物,与茶相关的歌句反复出现,从茶客、茶亭、茶庄、茶行,到茶船、茶汤、茶香,说明了当时采茶、制茶、品茶、卖茶、买茶非常讲究,新化茶叶产业非常兴盛,成为大宗外贸物资之一。

装载茶叶上船的地方主要是资江沿岸的船运马头,《新化茶马古道地名探究》一文专门对曹船码头进行过考证:

曹船码头属新化荣华乡鹊桥村,背靠山丘,面对资江深水水域,《资水滩歌》记载“曹船有个百步井,舵公就把船来湾。”该地原名为漕船。史书记载,古时官府从水路运输叫漕运,运输的船叫漕船。民国时期曹船码头有四个货栈(又可叫转运站)经营夹板纸和茶叶的堆放,货栈生意红火,上半年堆放茶叶,下半年堆放夹板纸。

从曹船码头往东就是过街亭。过街亭的街道建筑屋前都有过亭,并安有简易的供人坐的揽凳板,街道有客栈、商店,有商业行为、有街市的原始形态,街与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凡是从东边来的村村寨寨的人都必从过街亭经过。通过街亭运茶到曹船,过街亭就成为了通道。于是又在过街亭一侧圈起四丈见方的马厩,方便茶客马帮人歇息,马喂饲料,几乎成了驿站。到了谷雨后,过街、鹊桥两地挂牌收购茶叶,裕隆茶號一年可收购近百吨茶,当时过街亭和鹊桥热闹非凡,繁华辉煌。

再从过街亭往东就是掛榜山。掛榜山现属新安、白龙两村,掛榜山是安化茶客必经之地,当时新安二化因山地争执而影响和睦,常有纠缠。这样使安化茶叶的运输成了肠梗阻。当时有姓洪的人家从中斡旋,安化人修路,新化人修寺,以善为本,以广阔胸怀为基,洪大包容,和睦为范,寺以《洪范寺》命名,寺里常供茶水。这样掛榜山也就顺理成章成了茶道的通道。洪范寺既是茶道的驿站,又是邻县和谐相处的典范。安化古楼、将军等地茶农越过掛榜山,经过街亭到鹊桥卖茶,回头购马回乡。

曹船装船的茶叶到琅塘厘金局纳税,《资水滩歌》如是描述:“琅塘有个厘金局,人人到此把船湾。靠船来把厘金过,船开橹响不为难。”然后行船到杨木洲码头靠岸,售卖给各大茶行加工成箱,再行运往汉口。

那么,杨木洲大茶市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杨木洲是新化县历史上的茶叶经济中心,几乎所有的新化、邵阳的茶叶(包括部分安化茶)都集中在此加工、成箱后,沿资江进入长江运往世界各地。王彥《新化之茶》描述:杨木洲“设茶庄七八家,茶叶工会会址一所。所内附设茶人子弟初级小学校校舍,建筑之整齐、坚固,实为内地小市镇之冠。从此新化之茶即集中于此,制造装箱后,直接向外推销。”

浅论资江茶道与毛板船

中茶新化红茶厂机房(资料图)

杨木洲大茶市的8家茶行,分别是宝大隆、宝聚祥、宝记、裕庆、光华、富华、富润、丰记。沿资江河岸一字排开,长约三里。茶庄前临河修筑为街道,宽三、四丈,方便马车停靠、茶叶堆放和出售。茶庄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外墙用青砖修建,层顶盖青瓦,内部为木结构,前面一层为过亭,过亭里面为茶叶收购店铺,店铺内有柜台,供茶叶收购评价、过秤、算帐、付款之用,每个茶庄“外设仔庄二三处,仔庄设评价、审查、司账、司秤各二三人不等(《新化之茶》)。”二层正面建有过道,过道用木条做成护栏,从二层过道可以眺望资江,二层也就成为了茶庄的办公室。“各茶庄大都资本雄厚,组织完善,由股东大会至经理,经理之下设评价员一人,司账一人至二人,司秤一人,收包一人,茶师一人,栋房管理一人至二人,材料管理一人,其他职员多人(《新化之茶》)。”茶庄的后面为加工区,与店铺用过亭相连,面积宽大,能同时容纳500人以上工作,所有茶叶的拣、飘、捞、筛、风选、烘干全部在里面完成。

茶庄外面修建有三大码头,从资江上游往下分为一码头、二码头、三码头,码头坚固紧实,用宽约40公分,长约1.5米的青石条铺就。一个码头能同时停十多艘千帆船,蔚为壮观。

随着茶市的兴旺,茶庄上游又陆续修建了驿站、旅馆、杂货铺和学校,因为没有取名,人们将此地称之为“新屋里”,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后来有茶贩在此租用店铺收购毛茶,然后送交到茶庄,赚取差价。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为了一个茶叶交易市场,兴旺时有十八九家。

八家茶庄规模宏大,“最多时每家有茶工七八十人,拣工四五百人,茶工或筛或车或搥花香,拣工拣选茶中梗子、粗叶、黄叶,拣工纯为妇女,当西成埠初建成时,此等女工最感缺乏,后经过茶商之鼓动和训练,近年来供求方不成问题(《新化之茶》)。”总计算下来,茶庄有员工4000多人,加上与茶相关的茶贩、运输等相关人员,茶叶从业者当在万人以上。

杨木洲大茶市的茶叶加工成箱后,用船运沿资江入洞庭湖,进入长江,转运到世界各地,所以资江一直是新化茶叶的运输线和生命线。而毛板船的发明,使资江航运更为繁荣,推进了对外交流,带动了新化茶叶的成长。

在毛板船创造以前,行驶在资江的船只叫千帆船,装载量小,容易损坏,而资江滩多险急,仅新化县境就有险滩十多处,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轻则货物漂失,损失惨重,重则船毁人亡,人财两空。《资水滩歌》有一句歌词:“灵滩洛滩不种田,一年四季靠翻船。”说的就是这两个地方靠救船打捞为生。

清嘉庆年间,新化人杨海龙设计了一种世界航运史绝无仅有的毛板船:用铁钉将近似原木的木板钉成扁平肚大的一次性船舶,缝隙用石灰、麻丝、桐油混合物填充。船舶一次装载货物60到120吨,容量大,载货量多,资江涨水时顺流而下直达汉口,先卖船木再卖货物,船员轻装陆路返回,获利甚丰。从此,毛板船盛行于资江,高峰期每年下滩的毛板船达到2000艘以上,千帆竞发,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千只平船开下水,一路滔滔来下滩。”“千人拱手开毛板,万盏明灯天子山。”毛板船在新宁、武冈、邵阳造好后放空到沙塘湾、北塔底、太洋江、杨木洲等码头,装载煤炭、矿石、土纸、茶叶、玉竹、沙罐、石灰等货物后直达益阳、汉口。

毛板船的底层装载煤炭、石灰、矿石;中层装载茶叶、玉竹;上层装载土纸(又叫夹板纸)、沙罐,以充分利用运载量与运载空间。

当时,新化茶叶的包装,一定要用竹篓或竹筒包装。原因是用竹篓或竹筒装载的茶叶,因为竹面拉力大,容易把茶叶捆紧拉实,遇到翻船或掉入河中,整篓茶叶漂浮在江面上,激流中遇上岩石撞击也不会破损散失,然后打捞上船。而且,茶叶用竹面捆扎结实,打捞上船的茶叶不会浸水,只是受潮,捞上岸晒干,茶叶不会变质。这也是现今所称“天尖茶”“千两茶”之类一定用竹面包装的缘由。另外,船在资江河运输途中,因水流湍急,浪花溅进船中,茶叶溅水受潮,船行到益阳码头时要下船晒茶。茶叶在日晒过程中自然发酵,外形变黑,产生“金花”。这也是现代黑茶产生的起源。因此,黑茶的源起,与资江河、毛板船有着不解之缘。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黑茶的产生和发源来自于资江,来自于新化,产生于资江航运的运输过程中。

毛板船船上有船工11—30人,8—12面浆,船长1人指挥吹号,在农历二月涨桃花水到五月涨龙船水时开船,顺资水而下。到益阳晒茶后沿洞庭湖抵达汉口,卖掉船上茶叶和其它货物,拆散毛板船,把船板当木板卖掉,人员轻装返回家乡。《资水滩歌》这样描写了船工回家的心情:“解下搭褙算完账,卷起铺盖回家乡。碎银买点小礼物,一家大小喜洋洋。一路时兴枕边讲,梦里滩歌长又长。”

毛板船的毛利和商机使得资水上的码头昼夜忙碌,也使得码头上的村落极尽繁华。据《沙塘湾志》载:最多的时候,沙塘湾码头上停靠的毛板船就达到100多只,甸住的船工、水手有1000多人,往来的商贾有300余人。有力带动了沿岸的消费,那些赚了钱发了财的人便在一些大点的码头附近置田买地建房,使得这里的码头有了一条条的街道和一排排的商铺,形成资水沿岸很耀眼的码头经济。

资江河的繁华催生出独特的船夫文化,“头顶太阳,眼眸邵阳,脚踏益阳,身在汉阳。尾摆长江掀巨浪,手摇桨桩游四方。”也催生了极具新化特色的茶文化,“五里三路杨木洲,召集此处修茶庄。”“三仙姑娘化溪会,路走十里有茶香。”更留下了当时新化茶叶繁荣的全景图,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文化了解当时新化茶叶的景象。而新化茶叶也因航运的进步而繁荣,杨木洲大茶市、曹船茶马古道、十里茶香、十里茶亭等,都是资江茶道催生的成果。

结束语:新化产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新化茶叶传承不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江茶道使新化茶叶有了一个对外进行茶叶贸易的通道,贸易兴旺,茶则兴盛。对今天新化茶叶的发展亦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资料:新化民歌《资水滩歌》

王彥《新化之茶》 1941年

资水弯弯《新化茶马古道地名探究》 2015年3月

作者简介:陈建明,男,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毕业,高级农艺师。现任湖南省渠江薄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新化县人大代表,娄底市茶业协会会长,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促进会副会长,湖南红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湖南省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监督员,湖南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新化县工商联副会长。主要论文为《唐代名茶——渠江薄片之考证》。主要成果:主持中国历史名茶渠江薄片的研究和恢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zx/2134.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乔莘一日一茶:易武曼撒(70)

    乔莘一日一茶系列(70),郑四隆茶庄,2015年曼撒古树茶,春茶400克饼装,易武曼撒是集??神秘、有故事?、以?及?一个?有?文化?历史的?地方?,曼撒?位于?易武?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镇

    小K
    2022-11-12 08:06:49
    24 0 0
  • 大滇说茶:七剑下天山

    今天大滇说茶,七剑下天山,来谈一些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只是大滇的个人看法,不代表有关部门,也不代表权威机构;只代表他们做的事。我觉得这些人对普洱

    小K
    2022-11-12 08:06:39
    24 0 0
  • 常山:打造跨区域合作的香椿产业联盟

    6月9日下午,常山县芳村镇下猷阁村绿油油的香椿苗圃里,一群村民正在进行人工除草。村民徐拥金开心地告诉记者: 在家门口就业,每天一百元,除了下雨下雪,天天有活干,收入很

    小K
    2022-11-12 07:30:22
    24 0 0
  • 开弦弓村:一碗熏豆茶江村老味道

    人民网“最近老是下雨,小芳你院子里的花晚上拿进来么?”……开水壶呼呼地冒着热气,茶叶刚下水还绻着叶子,白芝麻星星点点飘在水面,配上青熏豆、桔子皮、腌桂花、胡萝卜干

    小K
    2022-11-12 06:52:37
    24 0 0
  • 湖南安化:网络直播搬进茶园让茶产业“飞起来”

    云上茶园。危机有“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冒出了一批批用于创新的人。湖南安化,大批茶业从业者一改往日的常规店铺驻守,纷纷走到了各大电商荧屏前。“哥哥卖茶主要靠气质,

    小K
    2022-11-12 02:34:44
    24 0 0
  • 施甸:牡丹虽美,花期有期

    牡丹虽美却敌不过花期有期,好在阳光能让牡丹得以永存,沏上一壶牡丹花茶,依然能品出牡丹“盛开”的味道。暮春四月,保山市施甸县万兴春润茶厂的牡丹花正值盛放期,置身白色

    小K
    2022-11-12 02:34:35
    24 0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