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路上茶铺多过米铺,潮汕人怎么喝茶?

老人家常说街路上茶铺多过米铺。卖茶的人确实多,茶被当成日常粮食像米一样离不开,所以也把茶称为茶米。有时老人家说我食乌米(茶米)多过你食白米,就类似我行过的桥多过你行过的路,这差距你看,自诩人老见识多的意思罢。

茶米,既是离不开,天天要,那一般潮汕人怎么喝茶呢?前面讲过,泡功夫茶用的茶叶主要是乌龙茶,代表茶种是铁观音、大红袍和单枞,

今天我们先聊聊简单的泡茶过程,以及茶具的演变,不同茶叶的秉性以后再分别介绍。

首先,我们以茶壶(冲罐)为例,配备几个茶杯,一般三个,放置成品字型,意为品茶。如果人多想以示卫生,可以按多少人配备多少个茶杯。现在开始,把壶盖揭开,先用开水(要刚煮开的)冲进茶壶直到水满溢出来,盖上壶盖,再往上面淋些开水,这个动作叫做烫壶,目的有两个,一是滚烫的水可以杀死一般细菌,二是让壶的温度上来,特别是冬天气温寒冷更需要暖壶,功夫茶需要刚煮开的水来泡才好。烫过后即可把壶里的水倒出到小茶杯里,最好也能满溢出来,这是烫杯,同样的意思。这时把茶叶装进茶壶,一小把,大概10克到12克,每斤500克可泡四五十次,也有单独小包装一次一包。每次10来克这种是平常以冲三小杯量来配的。看壶大小,一般放的量按壶的容量装四至五分可以。茶放好后,再一次用开水冲进壶里,过程有茶沫不断浮出上面,直至水满后溢出来些许,这时停止冲水,用壶盖沿着壶口来回刮掉泡沫,然后盖上,再用开水往壶盖上冲淋,洗掉壶身上的泡沫,马上把茶冲到小茶杯里,再次烫杯。这第一冲通常就是烫壶烫杯的,不喝。现在进入第二冲了,也是茶客最为期待的,如果招待客人,务必是从这冲开始才显礼貌,足够诚意。流程是一样了,茶冲好就要用手势邀请朋友喝茶,食茶了啊。

功夫茶的冲泡及茶具的演变

再来说一说茶具的沿变,以前就大多用冲罐,也无公杯,所以就总结有一套方法,挺有意思的,叫关公巡城(壶嘴抵近茶杯逐个冲茶,循环来回,力求各茶杯茶汤量均衡),韩信点兵(壶里剩茶汤不多时,看哪个茶杯里量少点就补上,或者哪杯茶汤色泽淡点,这时仅剩下茶汤可能只有几滴,但浓度较高,补到那里有时恰好就让色泽接近了)。听起来是不是很艺术呀!泡茶冲茶的时间都掌握好的话,茶汤的浓度能在冲泡几次后仍保持一样,入口无苦涩,润滑,回甘持久。茶壶泡久了上面会有茶山(茶垢自然形成),老茶客喜欢,认为金贵的,是家里一宝,可把玩,或可让茶更有韵味。据传,以前有户富人家道中落,什么都变卖了,唯独家里传下来的茶壶勒紧裤带也不肯卖,就是有茶山的那种壶,当成传家宝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吧,可能是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些,慢慢的就开始用盖瓯来冲功夫茶,盖瓯放茶方便,洗刷也方便,能节约点时间,所以感觉上好像效率提高了嘛。但盖瓯没有把手,水烫容易伤到手,在手里抓的时间不能太长,匆忙中可能影响各茶杯里茶汤的量,颜色可能也有深浅,就不好看了,有厚此薄彼之嫌。就用上了公杯(叫公道杯),先把茶汤倒在公杯里,然后再逐一分倒到小杯里,这样确保茶汤颜色一样,量也不会相差太多。缺点是在冬天时,经过公杯后的茶汤温度降了些,入口是刚好,但不烫嘴,对于老茶客来说,茶凉了些,感觉却差很多。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空余时间也多了些,有闲情兴致泡功夫茶的人越来越多,加之汕头原来是经济特区,曾经有不少外地人来汕头及周边地区打工,或多或少都喝过功夫茶,有喜欢的,也有不怎么喜欢的,但心里都有印象,有些人离开潮汕时甚至带着功夫茶及一整套茶具回家乡去,真是喝功夫茶喝到家了。话说回来,现在的人确实多少能闲些,客观上将给功夫茶在全国甚至更广阔地方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zs/5103.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