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解读《道德经》13

(修改稿)《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自我,有个我存在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③,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④天下,若可寄⑤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⑥天下。

〈注释〉

①若惊:好像很震惊。若:如,好像。惊:惊动,震惊。

②贵:重视,以……为贵。患:灾难,灾祸。身:身体,比喻自我意识。

③上:居上位。

④为(wéi):本义帮助,引申做,干,经营。

⑤寄:寄托。

⑥托:托付。

〈译文〉

受宠受辱都很震惊,对遭遇的大祸像性命一样重视。

什么是受宠受辱都很震惊?

施宠施辱者处在上位,受宠受辱者处在下位。得到上位的宠幸会惊喜,失去上位的宠幸会惊恐,所以叫受宠受辱都很震惊。

什么是对遭遇的大祸像性命一样重视?

我之所以遭遇大祸,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祸呢?

所以,像珍视自己的身体那样珍视天下,像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惜天下,像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修改稿)《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托付天下

〈解读〉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种普遍性的个体社会心态进行深刻的剖析,以此论述修心为道的核心重点在于破除人的“自我”意识。破除了“自我”,消失了私我、小我,人生就来到了“无我”的状态,无我则无为,无为方可堪当大任。

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天地万物天命本性是“无”,本心“无我”。由于世人不明“道”,迷失了自己的天命本性,人生“无明”而颠倒梦想,执虚为实,执着于“自我”。

因为自我,所以产生了自我分别心,有了私我、小我,有了自我的个人欲望和利益追求,所以十分看重自己的名利得失,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总是想着自己的私事,总是把自己的私利摆在首位,人生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惊恐不安。对利害关系者的一丝动静,一个脸色都会思虑纠结半天,游于小我的悲喜之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正是这种自我心态的体现。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就是有“我”存在,有“自我”意识。“无身”就是“无我”。人生纠结于得失,利害,就是因为有“自我”的存在。修心为道,就是要体道悟道,破除这个“自我”,破除了“自我”,来到“无我”,无我的人生,万物齐一,无所谓得失、利害,“吾无身,吾有何患?”

破除了自我,没有了私我、小我,就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已经无小我的存在,只有无我,或者说大我的存在,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我”。贵吾身,爱吾身,就是贵天下,爱天下,像这样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不谋私利,当然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了。

无我、无私于家庭,就可以托付家庭;

无我、无私于单位,就可以托付单位;

无我、无私于团队,就可以托付团队;

无我、无私于国家,就可以托付国家;

无我、无私于天下,就可以托付天下。

因自我而私我,小我,人生困顿于私欲私利,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纷扰之中,自身都难以托付了。

(修改稿)《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爱以身为天下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zs/2544.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