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隆:原产地汝窑的情愫

像这样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不得不叫早餐外卖,才知道附近所有能送餐的外卖都是10点才能送,只好先泡点茶垫垫,拿杯子的时候,被一只原产地杯子的支钉狠狠的划了一下,于是顺便想给河南汝窑叨逼点什么。

原产地汝窑的情愫

其实很早,就一直想就河南原产地的汝窑写点什么,早到什么时候呢,如果细较起来,应该是我刚成为这个贴吧的吧主的时候。那时候整个贴吧,除了“用聚宝隆汝窑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这样的缺心眼广告,就是几个商家在互相骂。寥寥的几位喜欢原产地汝窑的吧友或者商家,每次发出来的照片总是能招来几个傻缺的一片骂声,那时候,就是刚刚划破我手的这只杯子,就像一个没爹娘的孩子一样,即使我把它摆在茶盘的正中间,它也是在那里瑟瑟的。

不是因为可怜,而是我知道做这只杯子的那个老头,他的东西曾经多次被运作的在各种场合被冠以“国礼”的名义送给类似萨马兰奇这样的国际显赫。而这些,是所谓东道,承艺,聚宝隆这些低温釉之流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那个小平头大长脸的老头,虽然接触过好多次,也许至今他也无法把我跟这个贴吧的吧主联系到一起,尽管这样,但那时候我已然在贴吧这里想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大群做汝窑的河南人争得一席之地。

在这个贴吧一起比较久的朋友应该对“聚宝隆“这个词都有比较深的印象。当时他们是专门雇佣了一个水军团队在这个贴吧里各种的吹嘘追捧。吹嘘追捧的我差点都信了:2012年为了随时迎接那场暴雨以后可能还会有的暴雨,所以我整个夏天出去遛弯时候全都是塑料洞洞鞋加上大裤衩子,就是这么一身装扮我老远的跑到北展的茶博会去看聚宝隆参展的东西,看完以后心里大概有数了,更加坚定了我想为河南的汝窑发展做点什么。

河南、台北、景德镇

我的第一只汝窑茶杯是问鼎,不知晓芳何许人也。

辛亥百年,北京和台北的各种名义交流骤然多了起来, 就连我这个仅仅挂了个名,和两岸关系没有一点关联的人也被拉着随政协和民革的若干人去台湾“交流”。于是放下一屁篓子事去了,因为台北有个吸引我的地方叫莺歌。

此行不虚,但是也没啥意思,莺歌是一个陶瓷从业者聚集的地方,和广西北海是“资本运营”的老巢一样,气氛也一样。

在莺歌,多数看到的是一爿小店,几个师傅,一个个的翻着台湾的陶艺杂志,跟着上面的配方在倒腾各种釉料或者胎土, 好在台湾好多釉料配方都是公开的, 最重要的是烧造成本,这点和大陆正好相反。也有见到几个已经出名一些的匠人,他们还算务实,只是他们好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务实在大陆已经成为陶瓷茶具行业虚高价格最踏实的生长和发展的根基。他们只知道他们卖一只杯子是一千多块钱,大陆的消费者买一只杯子也是一千多块钱,他们没有考虑到新台币和人民币的换算差,他们给自己的头衔是“师傅”而不是“老师”或者“大师”。

也慕名去“晓芳窑”看了,没见到传闻中的老头,却碰巧遇见了晓芳窑在上海的代理。处于礼貌交换名片后,对方倒是挺热情,像个主人一样侃侃而谈的介绍了好多。他的介绍中多次提到台北故宫,并且明显的流露出对北京故宫以及河南人的不屑,他不断的强调, 是他们的努力和追求使“汝窑”从博物馆的陈列品变成了我们茶桌上的实用器;他不断的暗示,是他们的探索和努力,把“汝窑”变成了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认识的一种瓷器。

同行的是几个老人,属于想要这些东西都不用花钱的那些人,他们听完介绍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笑眯眯的,奔着日程表上下一个目的地。

彼时苏富比已经有一件宋代的汝窑瓷器拍出了天价,但是没有像今年的斗彩鸡缸杯一样随便个做陶瓷的小作坊就开始仿造。北京的一些人也不是没有欣赏能力和经济条件,他们已经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几个人围坐在一个从潘家园买来的带着泥巴明知道不是宋朝的汝窑或瓶或罐或盘,推测着仿造的年代了。但是他们没有那个闲心,也没有那份精力真正去河南看一下。他们一个个的搓揉着手里那时候特别流行的核桃念叨:又是个河南人做旧的,连个清朝仿品都算不上。

就在这时,有一批艺术学院的学生,或者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们,却车马劳顿,一路颠簸着奔着汝州过去了。没有机场,没有高铁,那些用自己零花钱或者做了大半年东西攒下来的钱也仅仅够一张来回的火车票,他们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为了看一件汝州的东西花掉几千块钱。但是他们将很快的失望,因为他们将要见到的是某些“大师”,“大师”啊,这些爱好艺术的学生平时见个“副教授”都要恭恭敬敬喊“老师好”的。

他们也很快发现,他们已然找不见历史上的“河洛文化”,他们一路劳顿找到的只是一种“河南精神”。汝窑的文化应该是在汝州,但是汝州,又在哪里?

汝州在哪里?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句话不知道究竟出自谁口, 有人说是宋徽宗,亦有人说是柴世宗。不管是谁, 如果说这话的人能够活到今天, 那么对他来说将是一种心灵上的巨大磨难。因为在一直在不停引用这话的人,都怀着自己的经济目的,本身却完全没有理解其中最基本“天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传统意义的天青色,北宋汝窑的天青色,应该就是蓝色。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好多人出来跟我犟,这点我不想跟任何人争辩,只是阐明我这样理解的依据吧。首先,“蓝”这个字在清以前的文献里面出现,一般是两种意思:一种是姓氏或者命名的“蓝”, 另外一种是作为一个通假字, 同“褴”。

除了以上两种意思以外, 也偶见诗词里面有“蓝”这个字的运用: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朝某首词

这里不难看出“蓝”在作为一个颜色出现的时候,总是难以跟“青”或者”绿“撇开关系,在古人的眼里,蓝就是青色的一种。说的再宽泛一些,我们今天口口声声经常出现的“蓝天”是从前几乎从来没有说法,而一概用“青天”代指。在古人的眼里,绿的极致就是蓝。

汝窑的天青色, 从一开始被晓芳窑所曲解,就一直没有改过来,错了就错了吧。

除了汝窑的河南产地一直在相当的时间里虽然是没有意识的坚持,第一个认识到这种谬误的生产者应该是问鼎了,从2011年开始,问鼎陆续不再沿用”天蓝“的名字, 后来干脆直接坚持走现代汝窑的审美路线,将原来的”天蓝“停产了, 一心一意做起了自己风格的东西,这好歹算是一种独立审美的进化吧。

也许有人会嘀咕,为什么现在好多品牌并没有做这种蓝色的“天青色”呢?

汝窑的颜色是靠铁离子还原达到显现颜色的目的,温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1200多一点的温度时, 呈现的颜色是偏绿色的青色,而温度稍微上升个十几二十度, 这种青色就开始发蓝。但是靠铁离子的还原成色,就意味着产品的每个批次会有色差, 产品也多少会有一些黑黄色素的沉着, 也就是咱们说的黑点和黄点,这是好多制造者无法坚持下去的原因。

另有好多做偏蓝色的制造者, 会在釉料里加上些许的氧化钴来达到蓝色的目的,虽然经过现代化的窑炉高温烧造后完全无害并且能做的更好看,但是这无疑又是一种工艺追求的退步。

今年春天, 有个朋友去了趟河南, 给我拍了好几个厂里的照片,当我看见那一瓶一瓶氧化钴的时候, 我突然有种对自己的质疑:我到底为了原产地的哪点在争取?甚至有些花白胡须的老者都已经不再坚持,开始做一些”乌金釉“;”黑釉“的汝窑,我还在为原产地争取什么?原产地的工艺追求不再坚持,”原产地“已经只变成粗糙,无序,滥造的一个代名词么?

一边是景德镇成熟的陶瓷产业周边配套环境,一边是原产地眼睛红红的想学别人却永远学不来好的净学了些没用的。我不禁也跟那些学生一样想问,汝州在哪里?汝州还有没有必要在那里?

谁以一个工匠的身份再生

我们好多人总是喜欢给自己挂上一个显赫的头衔。

不仅仅是陶瓷这个行业,但是陶瓷行业唯甚。曾经见过无数个带碰上“大师”头衔的陶瓷制作从来者,就连某些景德镇陶瓷学院刚毕业的小孩,也乐意别人称呼他们一声“老师”,并且对任何质疑的话听不进去。在这一点上,他们把历史上那些士大夫好为人师、耻于从师的恶习学习的淋漓尽致。

去年冬天,某个做茶具生意的朋友拉着我去吃饭,饭桌上有个景德镇远道而来的陶艺从业者,用一个光头衬托着自己那张粉白的脸,言语交谈中对《长物居》、《景德镇陶录》甚至是郎廷极、年希尧等等的一无所知,但是一直以“大师”的名义自居。我终于忍不住,在他提到“拥有行业领先技术”的时候,我反问了一句,你这个大师,是谁给你封的呢?

他竟然脸红了,这是我欣慰的地方。起码还有希望,如果一个人尚存廉耻,那么不排除他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大师。

又让我想起来那个小平头大长脸的老头,两年前我初任吧主的时候,淘宝上面卖原产地汝窑的只有那两家,而今,“原产地”已经成为一个噱头,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大批眼红问鼎、看不起景德镇,同时又深深自卑的一大群人的代名词,“原产地”只是他们对于产品粗糙,成本低廉的一个说辞了。

当年北宋的汝窑毁于纷乱的战火。唐乾盛世以及夹在父亲和儿子中间的雍正三朝曾经在景德镇尝试过复烧,因为丰厚的国力和皇室那爷孙三人的审美造诣,那一次复烧无疑是成功的。那时候有多少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陶工名字被揉进了泥土里,打散在釉面上,消失在窑火中,共同的成就了一个时代里陶瓷艺术的辉煌。

在这样一个科学基地和消费能力以及审美造诣都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朱文立刘恩霞也好,晓芳或者问鼎也罢,谁能够真正地沉下心来,以一个工匠的身份再生?


本文作者“叶上秋雨o ”

转载自百度帖吧 “汝窑吧”,文中观点不代表“国馆”观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zs/10290.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啶虫脒: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很快被广泛应用

    啶虫脒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的氯化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它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后第3个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因其具有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很快被广泛应用。商品名称:

    小K
    2022-12-02 14:29:23
    24 0 0
  • 绿茶对冲:信阳毛尖与信阳雨前毛尖对比

    中国产茶区域按地域分为四大茶区,其中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是我国最北部的茶区。

    小K
    2022-12-02 14:28:45
    24 0 0
  • 中国茶企:规模越小,利润还要更好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知名歌手谢春花在歌曲《茶酒伴》中唱道:山路若陡缓步迈,斗酒洒羁绊……儿女情长愁摩愁,不如茶相伴。中国的茶酒文化常常被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茶企和酒

    小K
    2022-12-02 13:54:23
    24 0 0
  • 老杨说茶:白毫银针适合存储陈化为老白茶吗?

    老杨说茶,实话实说。白茶以白毫银针闻名于世。从白茶的发展历史上看,白茶是中国的特种茶之一,发源于福建福鼎。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1554)中记载芽茶制法:“芽茶以火做

    小K
    2022-12-02 13:54:06
    24 0 0
  • 简伯华:老子再打一片美丽江山

    来源:本溪日报-本溪网从茶业到茶美容业,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事业。“老子要再打一片美丽江山!”简伯华说这话时,举止中流溢着一副革命者的霸气。简伯华是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

    小K
    2022-12-02 13:53:54
    24 0 0
  • 小罐茶:“大师作”是炒作还是过度营销?

    2019-01-21 07:45 钱江晚报2018年有个商品成为最流行的网红,这就是小罐茶。它凭借着昂贵的价格一举打开市场,这个号称“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的小罐茶,创造了年销量20个亿的神话

    小K
    2022-12-02 13:53:39
    24 0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