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椒江小伙上金缮课,修复百件器物

一只结婚纪念手镯,或是一个传家的瓷器,如果不小心摔碎了,或者缺了一个口子,难免会成为一件令人惋惜的事。这便孕育了金缮这门手艺,它是一种创造性修复,也能够让破损的器物再一次焕发新生。

椒江小伙娄徐祎,就被这种精益求精的修缮技术所吸引,在大学期间,主修文物修复的他,副课学起了金缮修复技艺,并且一直坚持下来,至今已修复上百件各类器物。

大学期间爱上金缮这门技艺

1

出生于1998年的娄徐祎,家里文化氛围浓厚,父亲一直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古董文玩,因而他从小就和家里的瓷器、陶器、玉器为伴,深受这方面熏陶。

高中毕业后,娄徐祎顺利进入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选择了文物修复和保护专业,作为大学的主修课程。

“选择这个专业,跟家庭氛围有一些关系,我挺喜欢文物的,从小也喜欢绘画,所以就确定以后以文物修复作为学习方向。”娄徐祎说,传统的文物修复课程是枯燥而乏味的,讲究一丝不苟、修旧如旧。

但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大多讲究活力、个性和创造,娄徐祎也是如此,他并不满足于学习传统的文物修复。这时,专业的另外一门选修课:金缮,走入了他的视线,他在接触之后为之深深着迷。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职业技术类学校,相较于普通大学,除了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金缮课上,我就动手学习了最基本的金缮技艺。”娄徐祎说,越了解金缮的魅力,他就越想掌握这门化残缺为美的技艺。

3年的大学生涯很快结束,和娄徐祎一起上金缮课的40多位同学中,最终只有10多位坚持了下来。“金缮修复中,要用到一种材料,是大漆,也就是生漆,很多同学会对生漆过敏,严重的脸都会肿起来,因此也就和这门手艺无缘了。”

即便如此,在大学毕业后,如今还在做金缮的同学,也只剩下两三个。“归根结底,金缮这门手艺是不赚钱的,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给熟人修一修东西,当成乐趣还是不错的。”娄徐祎说,他在杭州开办的工作室,制作紫砂壶是他的主业,金缮则是爱好。

暑假前往故宫学习文物修复

2

去年暑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文物修复,娄徐祎不远千里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实习,跟随老师系统了解传统文物修复的全流程。

“相比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文物修复知识,故宫的整个文物修复步骤和流程,更加的规范,各种先进设备比如X光机、三维立体摄像等,让我大开眼界。”娄徐祎说,故宫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里面并没有金缮相关的手艺师傅。

因为实习时,他还是在校学生,娄徐祎在故宫期间上手的机会并不多,平常主要是跟在老师后面,仔细观察老师文物修复的每一个步骤。比如如何拼接文物、检测文物的各项数据指标、三维尺寸、元素组成等,然后再撰写文物报告。

在故宫的半个月时间里,娄徐祎只有一次接触过要修复的文物,那是在故宫刚出土的一个瓷水洗,类似如今的大脸盆,已经完全碎裂成很多块。据估计,可能是宫廷在使用中摔碎的,然后被掩埋。

接过这件文物,娄徐祎先仔细地观察,然后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将这个水洗拼完整,等待进一步的修复。“真正地参与文物修复的一个过程,体验了一把《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的感觉,也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娄徐祎说,虽然在故宫实习的时间不长,但对他来说依然受益匪浅。

毕业后,娄徐祎在杭州开了一个工作室,主要业务是手工制作紫砂壶,这是他学的另外一门手艺,也是谋生的手段。但他也不愿意放弃金缮,一直坚持做这门手艺。

从学习金缮至今,娄徐祎已经用金缮技艺陆陆续续修复了上百件各种的器物,大部分都是熟人介绍过来的,收费不高。如今,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一个人去文玩地摊,收一些残缺的器物,回家再修缮成型。

3

家传老砚台经他手成功修复

在娄徐祎修复的这些器物中,令他最难忘,也最有纪念意义的,是他帮爸爸修复的一方砚台。那是爷爷传给爸爸的砚台,不过角上缺了一块,虽然不是很名贵,但爸爸一直保留着。

疫情期间,娄徐祎在家闲着没事做,就提出帮爸爸修复这方砚台,爸爸欣然答应了。他拿出了带回家的金缮所用材料,生漆、瓦灰、糯米粉、金粉等,着手进行修复。

首先,他将糯米粉和生漆加水混合在一起,作为黏着剂使用,再将瓦灰和生漆混合在一起,作为填补材料,将砚台缺损的一个角补起来,然后再放到荫房内自然晾干。

“等待砚台自然晾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还要对修补的部分进行清理和打磨,再重新上生漆,等待生漆半干不干的时候,再往上面刷金粉,等待干透了之后再清理多余的金粉,金缮就算完成了。”娄徐祎说,修复这方砚台,他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个月时间,而普通的器物修复,一般也都需要20天左右。

这方残破的砚台,在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后,在他的手里恢复新生,这让娄徐祎感慨颇多。“在修缮这方家传残砚的过程中,我端详着这砚台,上面还残留着斑驳的墨迹、还有先人长期磨墨时留在砚上的划痕,仿佛在传递着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力量,让我们后辈去保护、传承下去,但凡金缮之物,要么器贵,要么情贵,充满了再次相遇的喜悦,这次属于后者。”

在娄徐祎看来,金缮所用的材料成本并不高,但它的过程繁复,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手艺,而且是纯天然纯手工,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如今的他,也从各种书籍、网络资料等途径学习、充实自己金缮的技艺水平,让这种残缺美能够在自己手上继续华丽绽放。

记者手记

补漆法原本起源于中国,后传播至日本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日本最具特色的古陶瓷修复方法“金缮”法。

如果器物有个大缺口也能补吗?能,张一琳之前尝试过,先用铜丝搭个骨架,道理很像是建造房屋时用钢筋支撑混凝土,再在周围补上大漆。

当然,缺口越小越好掌握,缺得多了,不光做工需要时间长,形态上还难拿捏,就需要参考图片等,慢慢修复。

当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裂纹流淌,在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曾经支离破碎,再见已是花枝招展,或许这是很多人拿回器物后的感受。当然,修复时,张一琳也希望漆缮得再美一些。她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完善和创作。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bk/9163.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