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古树没毛病!喝一口就能判断树龄的茶人,真的存在吗?

我很感恩,在我的从业生涯里,遇到一群很喜欢专研山头古树茶,又相对理性客观面对山头茶的茶友。

他们普遍具备这样的观点:茶必须喝古树的,但山未必都要选名山。

从品饮的角度讲,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没毛病的,而且我也一以贯之的坚持:

名山一定有好茶,但好茶未必全都在名山。

事实也是如此,真正能被消费者记住的名山可能只占山头总数的5%;在剩余的95%里,同样有品饮体验不输名山的茶叶存在,他们放弃了树木,却得到了森林,这就是行业的进步。

茶必须喝古树的,这句话也没毛病。品质优异的古树茶带来的品饮体验在有树龄差异的情况下,确实是非常大的,古树茶品饮体验更丰富、细腻、纯净、耐人寻味。

喝古树没毛病,但判断是否是古树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

不仅每个人的判断方法不一样,而且大家的参考依据也是五花八门。

即便是源头制茶十来年的我,在判断是否是古树时,自己看着收鲜叶依然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判断树龄的奇怪方法!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一、喝一口就能判断树龄的茶人真的存在吗?

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茶友,也就是所谓的一口定树龄,喝一口就告诉你这茶的树龄是多少年。这确实很诡异。

为此,我还去查阅了目前检测茶树树龄的方法。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这事儿更诡异了。

从我入茶行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了古树茶的划分方法:

首先古树的时间节点是:100年,言外之意就是,树龄超过一百年,就可以称作古树了。这个时间参考的是古董,一个物件放了100年以上,就可以称为古董了。

但事实上,在普洱茶圈子内有更仔细的划分!

古树单株:500年以上;

一类古树:300~500年之间;

二类古树(也称作大树茶):100~300年之间

老树茶:80~100年之间

小树茶:50年以内的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好的,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年份的划分可能略有差异,但请忽略这个细节,因为接下来这句话,可能会颠覆你对古树茶的认知:业内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准确的测算活着的古树茶树龄的方法。

大部分商家宣传古树茶树龄的方式只有一个:预估!遇到任何一片茶园,看树的粗细,高度。特别粗的800~1000年,非常粗的500年;较粗的300年,粗的100年!

可能古茶树自己都忘记自己活了多久,但人们一口却能判断树龄,这难道不诡异吗?

不过有一说一,能喝出树大树小,对于常饮山头古茶的人而言,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但注意,只是有规律,并不是一定准确。因为大家引以为傲的古树茶鉴定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原因很简单:

第一,山头实在太多了,而且每个小微产区因为不同的生态、树种和工艺,又呈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品饮体验。迄今为止,没有人可以做到精通所有山头和地块。弄懂了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可能对于这个产区很适用,对于其他产区就未必,甚至在自己所擅长的产区,也未必见得适用;

第二,没有人的品饮体验可以做到绝对的完善。

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茶友都一样。在无数次的品饮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品饮体系,并在一些茶叶上检验成功后,就会过分依仗这套体系,这其实要吃大亏。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二、如果你还通过这些点判断树龄,那你买不到真古树!

先说结论:大部分大家以为是树龄带来的差异,比如香气滋味的丰富,其实主要不是树龄带来的。

而是树种,生态,茶园管理方面带来的。但是因为除了古树茶园,其他茶园一般也不具备这样的树种、生态和茶园的特征性优势,所以给大家形成是古树树龄带来的这样一种印象。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最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点:汤香、水路和喉韵、耐泡度。

关于汤香,在普洱茶的品鉴里被细分出了三种:水飘香、水含香和水生香。

对普洱茶的品鉴稍有了解的茶友都清楚,水生香比水含香高级,水含香又比水飘香高级。从品饮体验的角度讲,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有好事者会将汤香和树龄联系到一起。

认为水生香是古树、水含香是大树、水飘香是小树。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某个小产区或者某几个山头适用,但并不能成为品鉴公理,即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山头的。

勐库产区的懂过,部分地块,即便是小树茶也会产生汤香,即水含香;

曼松的古树少得可怜,老一些的茶树可能也就是80~120年,但无论是背阴山还是王子山的茶树,即便树龄只有30来年,也会产生水含香和水生香;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关于水路,是普洱茶品鉴里比较玄乎的一个点。懂喝水路的茶友在品鉴时似乎能无往而不利,不懂喝的茶友认为水路就是玄学。

有些老茶友认为古树茶的水路更细腻,而中小树茶的水路会更粗糙。

其实个人感觉这与产区的环境、树种关系更大。比如即便是易武名微产区的乔木茶,其水路也优秀于临沧大多数山头古茶的水路。

所以,以水路粗细来判定茶树的树龄,也是不靠谱;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还有喉韵,这一点即便是我也交过学费。喝勐库山头的古茶几乎都有喉韵,但中小树的喉韵几乎感受不到,许多时候茶汤过喉无感,这一点百试百灵,以至于我以为喉韵是与树龄挂钩的,直到我接触到易武方向的许多山头 ,才知道喉韵可以和树龄完全没关系。

比如蟒蛇箐的乔木、麻黑的秋茶乔木;只是喉韵来的晚一些,但依旧能明显的感受到喉韵。

最后一个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耐泡度”,就是一泡茶冲泡十几二十开任然不淡。其实耐泡度是可以作假的,这一点我们之前再谈昔归的时候也有说道:经过仓储的茶叶其内含物质释出速度会比新茶的释出速度慢,而次年的秋茶刚好经过半年多的仓储,所以当春秋比例协调时,可以适当增加茶品的耐泡度,而如果是年份相差很大的原料拼配在一起时,因为内含物质释出的速度不一样,可以增加耐泡度。

……

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点,比如汤感的厚薄、茶气的浓强等等。

只要你的品饮体系足够完善,当别人说因为xx,所以是古树时,你可以随随便便举出一堆例子。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三、执着于树龄,不如执着于品饮体验本身!

那问题来了,喝古树茶有意义吗?

当然,古树茶的品饮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据我身边的同行和茶友交流的下来的反馈情况看,只要长期品饮古茶的经验,都能喝出树龄大小的差异。

但到目前为止,树龄带来的品饮体验差异还没有出现权威的结论令茶人信服,业内玩古树茶比较深的茶友普遍认为有两点原因:

1.古树茶(树高树大的茶树)根部较小树台地茶而言,能获取更深层土壤的营养物质;

2.古树茶的代谢路径比小树茶更长,也因为此,需要耗费更大的能量才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芽叶;

这导致古树茶内含物质层次更丰富(或更纯净),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树龄相差不大的古树茶,经过修剪或矮化后为什么品饮体验会受到影响,当然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山头茶的高端玩家为什么对易武高杆趋之若鹜。

但是,如果将某些点用来判断是树龄带来的,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我认为执着于树龄不如执着于茶汤本身,执着于品饮体验,而对于一款茶的品饮体验,又与“点”是分不开的。

譬如个人品鉴山头茶,在基础的品饮体验之上,只喝五个点, 总结成几句话:

一曰香入汤;二曰韵入喉;三曰汤团水细;四曰汤稳韵久;五曰涩来晚。

香入汤,就是茶汤里一定要有香气,俗称汤香;

韵入喉,就是喉咙要能感知到茶汤的韵味,或温热,或清凉,或有绵绵回甘,不一而足;

汤团水细;说的是两点,一是汤团;二是汤团且水细。

汤团,就是茶汤的成团感,茶汤的水路较粗,但依然有成团感;

汤团水细,就是茶汤在成团的同时,水路是细腻的;

汤稳韵久,说的是茶汤的耐泡度和稳定性,韵久即韵味能留存的时间;

涩来晚,说的是涩感出现的时间。

原本可以加上第六点:体感强。鉴于本人对于茶气的感受颇为迟钝,故不将此作为参考依据。

一口就喝出500年树龄的人,是通过什么辨别树龄大小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 http://www.tgcxw.com/cybk/18326.html

(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